夏原吉何以成就“五世重臣”的为官奇迹
夏原吉(公元1366—1430年),字维,明初重臣,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擢为户部主事;建文帝时期,升为户部右侍郎;明成祖时期,转为户部左侍郎、尚书;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夏原吉仍主事户部。据统计,有明一朝,共有127人担任过户部尚书,平均每人任职2年左右,但夏原吉一人就主政户部27年。夏原吉与钱粮打了一辈子交道,但他一生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后人曾赞誉他:“一生清操如冰雪,五世砺节似苍松。”夏原吉从政谨慎公忠,深得明初帝王们的器重,明成祖临死之时对左右言道:“夏原吉爱我。”明成祖死后,夏原吉继续精心辅佐明仁宗、明宣宗。夏原吉既得帝王们的器重,也受百姓爱戴。在江苏、福建、湖南等地,夏原吉威望极高,百姓认为夏原吉可以与包拯相媲美。夏原吉作为明朝的五朝元老,历经政治坎坷而不倒,其为官之道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一、以“谨慎公忠”度过政治考验
明朝初年,政治斗争异常惨烈,明太祖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明成祖朱棣靠武力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对不遵从自己的大臣们举起屠刀,许多大臣因此丢了性命。夏原吉在洪武、永乐年间始终身居高位,顺利度过种种考验,靠的是一种谨慎公忠的为官之道。谨慎沉稳是夏原吉的为官之道,这可能是其性格使然。夏原吉早年“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而异之。擢户部主事。曹务丛脞,处之悉有条理”(注:本文所有引文皆出自《明史·夏原吉传》)。在太学读书期间,其他人嬉戏喧闹,而夏原吉却在一旁正襟危坐,显得格外老成沉稳。此外,“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虽身居高位,但夏原吉的举止并没有丝毫的放荡不羁、恣意而行,反而十分的恭慎。在和皇帝的接触中,夏原吉更是格外谨慎沉稳。夏原吉掌控全国钱粮大权,皇帝会时常召见他商议国家大事,每次和皇帝密语后,夏原吉就像什么事儿也
没发生过那样,在其他大臣面前从不表现出和皇帝的关系有多么亲近。
“公忠”即公正忠诚、尽忠为公。夏原吉历经五朝,对每一位皇帝,都是忠心地辅佐。“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夏原吉忠诚于朝廷,不曾有为己谋私利之心。“成祖即位,或执原吉以献。帝释之,转左侍郎。或言原吉建文时用事,不可信。帝不听,与蹇义同进尚书。”夏原吉在建文帝时期,曾担任过户部右侍郎,也算是建文帝的旧臣,明成祖对这位前朝旧臣却很是信任,继位之初就擢升夏原吉为户部尚书,让其掌控国家的经济命脉。夏原吉主管户部事宜,十分细心,“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明成祖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命人编修《永乐大典》,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派遣郑和下西洋,营建北京皇宫,五次出兵漠北,这每一项工程都要耗费大量财力,“供亿转输以巨万万计,皆取给户曹”,主政户部的夏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这充分说明了夏原吉卓越的理财能力。正是夏原吉在户部出色的政绩为明成祖建功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供应保证,才有了后来的“永乐盛世”。明宣宗即位,夏原吉“以旧辅益亲重”。“汉王朱高煦反,亦以‘靖难’为辞,移檄罪状诸大臣,以原吉为首。帝夜召诸臣议。杨荣首劝帝亲征。帝难之。原吉曰:‘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见所遣将,命下即色变,临事可知矣。且兵贵神速,卷甲趋之,所谓先人有夺人之心也。荣策善。’帝意遂决。”在紧要时刻,夏原吉劝明宣宗御驾亲征,抢得了先机,剪灭了朱高煦的叛乱,稳定了政局。
夏原吉忠于皇帝,竭力为朝廷尽忠,自然会得到皇帝赏识,但是对皇帝尽忠也不能完全保证大臣度过各种政治风险,真正使夏原吉度过政治危难的是他不谋私利。大臣谋私利,一为财,二为权。对财与权,夏原吉始终没有表现出多么强烈的占有欲。户部主管钱粮,在户部任职应该是最有机会捞取私利的,但夏原吉为官清廉,生活清贫。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夏原吉因谏阻明成祖出兵漠北而被下狱抄家,查抄夏家的锦衣卫在夏原吉家没有搜到值钱的东西,“自赐钞外,惟布衣瓦器”。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出征漠北,夏原吉“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九卿事”。皇帝不在国都,夏原吉又大权在握,如果他想为己谋利的话,这应该算是绝佳机会,他可以借机拉拢官员,广结朋党,但是夏原吉却一心为公,全力尽忠。“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对待如此公忠的大臣,皇帝一定会大加封赏的。大臣之间的争权夺利更多的时候是以朋党形式出现的,夏原吉并不热衷于这种权力争斗。明太祖、明成祖在中国古代皇帝中算得上十分有能力的,他们有识人之明。夏原吉幸逢知遇之主而得以施展才学报答国家,他依靠谨慎、公忠的为官之道成功地经受住种种政治风波带来的风险。
二、以“后天下乐”推进政治工作
“学而优则仕”,古代读书人发愤读书为的是求取功名,施展“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抱负。古代廉正官员无一不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赤子情怀。夏原吉在推行政治工作的同时处处想着百姓的生活,时时从百姓角度考虑。永乐初年,浙西发生水灾,明成祖命夏原吉前去治理。“原吉请循禹三江入海故迹,浚吴淞下流,上接太湖,而度地为闸,以时蓄泄。从之。役十馀万人。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夏原吉这般与民同苦的亲民形象受到万民敬仰。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浙西大饥。“命原吉率俞士吉、袁复及左通政赵居任往赈,发粟三十万石,给牛种。有请召民佃水退淤田益赋者,原吉驰疏止之。姚广孝还自浙西,称原吉曰:‘古之遗爱也。’”夏原吉给受灾群众耕牛、良种,保证了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有人提出,趁灾召集百姓租种水退后的淤田,夏原吉上疏谏阻这种损害百姓利益的事情,明成祖朱棣身边重要的亲信姚广孝称赞夏原吉有古代圣贤之余风。
夏原吉推行政治工作,坚持便民原则。明成祖初继位,夏原吉“偕义等详定赋役诸制。建白三十馀事,皆简便易遵守。曰:‘行之而难继者,且重困民,吾不忍也。’”。浙西治理灾害后,明成祖召夏原吉还京,总理部事。夏原吉上任后,“首请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皆报可”。
夏原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出身卑微的他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在和皇帝论政的时候,夏原吉处处记挂着百姓疾苦,劝谏皇帝爱惜民力。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北征,“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原吉取齑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京宫室成,明成祖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既还,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北京宫室落成,夏原吉劝谏明成祖,连年营建宫殿,民力困乏,应该及时招抚流亡者,蠲免赋税。第二年,明皇宫遭火灾,夏原吉再次申请,明成祖命人照办。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坚持北征漠北,夏原吉不惜冒触怒明成祖的危险,强调百姓已经十分疲惫不适合出兵。夏原吉因此事而触怒了明成祖,被下了大狱。明成祖死后,“太子令出狱,与议丧礼,复问赦诏所宜。对以振饥、省赋役、罢西洋取宝船及云南、交采办诸道金银课。悉从之”。夏原吉的这些建议都是基于爱惜民力的角度考虑的。明宣宗称夏原吉“后天下乐”,这是对夏原吉心系百姓、情系百姓推行政治工作的肯定与褒奖。
三、以“宽厚待人”协调政治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上,上下级之间、同僚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错综复杂,官员之间的矛盾从未中断,官员之间的争斗也从未停止。而政治工作的开展,又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同心协力、力同心,这就需要用极高的政治智慧来协调官员之间的关系。夏原吉有雅量,“持大体,有古大臣风烈”,善于协调政治关系。夏原吉对下属十分宽厚、体贴。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夏原吉跟随宣宗皇帝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从阅武兔儿山,帝怒诸将慢,褫其衣。原吉曰:‘将帅,国爪牙,奈何冻而毙之?’反复力谏。帝曰:‘为卿释之。’”明宣宗从夏原吉那儿得到一块十分难吃的干粮,问夏原吉干粮为什么这么难吃,夏原吉回答:“军中还有不少饿肚子的。”皇帝恼怒士兵行动迟缓,下令脱下士兵衣服让其挨冻,夏原吉再三苦劝皇帝要爱惜士兵。
夏原吉不仅宽待下属、百姓,对待同僚也是一向宽厚。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明成祖北巡,命夏原吉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有二指挥冒月廪,帝欲斩之。原吉曰:‘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乃止。”官员有好的建议,夏原吉立即采纳;若有小的差错,夏原吉则为之在皇帝面前掩盖。官员不小心弄脏了皇帝赐给夏原吉的金织衣服,十分害怕,夏原吉劝慰道:“不要害怕,洗洗就干净了。”官员把宝贵的图书资料弄脏了,夏原吉自己到皇帝那里认错,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吕震尝倾原吉。震为子乞官,原吉以震在‘靖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夏原吉为政敌的儿子请官,而他自己的孙子夏暹则远赴威海、云南戍边。“平江伯陈初亦恶原吉,原吉顾时时称才。”“或问原吉:‘量可学乎?’曰:‘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只要关乎自己的得失荣辱,夏原吉能忍常人难忍之事。正是这种常人难以做到的容忍之量,才使得夏原吉养成了以宽厚待人协调政治关系的为政之道。
伴君如伴虎。古代的皇帝手握生杀大权,大臣的性命在于皇帝的一念之间。从明初那段充满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中坚强地走过来,而且还能执掌户部将近30年之久,同时能被五位君主倚重,这本身就说明夏原吉有着非凡的政治才能,其为官之道也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