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总是干渴的,每一滴雨都格外珍贵;清明总是难得的慷慨,细密的雨丝像牛毛一般飘落,不声不响的、悄无声息的织就一片细腻的薄雾。薄雾让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的,它把一切都揉碎在一起。新生与逝去,灰烬与细雨,哀悼和希望,在这一天都变得模模糊糊。
两千多年前,熊熊烈焰把绵山洗礼,只留下介子推的一封血书;八十多年前,绵延战火把中国燃遍,只留下墓园前白花朵朵;或许还有不经意的几年前,生老病死带走了一个老人,留下不少人脸颊上的两道泪痕……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雨贵如油可不只是说一说而已,对于一个靠季风调节气候,以农业为支柱的古国,春雨的确难能可贵,清明也成为了农民们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及时的降水会预示着一年的好收成,预示着一年的幸福。“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在苍茫的冬日展望绚丽的春,我们也应在阴郁的清明预见完美的秋。我们该心怀希望,才是对逝去灵魂最好的慰藉。
1348年,黑死病几乎席卷了欧洲的每一个国家,教堂的土地下面,都是堆积如山的尸体,只有十公分厚的薄土掩埋着他们,而这十公分,就是生与死的距离……而《十日谈》就是在这片劫后废土上出现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活着就很好,活下去,不需要什么理由;悼念逝去的生命,也应哀切与希望共存。
我喜欢在清明的时候看看陵园里安息的英雄,而那一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他说出的一句话让我十分意外:“叔叔们,我现在过得很好,不用担心。”
是啊,清明,我们一直沉浸在太多的悼念里。尽管旧有的美好正在逝去,但不可否认的是,新生的美好也在这里发芽。我们在咀嚼过去的同时,也应期待未来